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能源基础设施

作为民族国家基础的公民与族群民族主义:文化多元主义处在十字路口了吗?

文章摘要

拥有多元文化传统的中国和印度是民族国家(nation-states)吗?或者它们是众多民族(nations)共同居住的国家(多民族国家,multi-national states)吗?或者可被称作多族群的、多元文化的民族国家?斯大林所定义的 “nationalities”[1],究竟是民族(nations)还是族群(ethnic groups)?族群是民族(nations)吗?自由主义者和斯大林主义者对于“民族”的定义都集中于这些混乱的词汇上。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给“民族”(nations)下定义?我们看到,印度与中国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为民族国家概念的重新定义做出贡献。如果我们回顾经典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概念化过程,就会发现所有的国家在其被定义为国家时,都预设它们具备了民族的地位,其中一些国家因为机遇而在内部差异方面具有文化丰富性。在传统的西方话语中,民族是一个文化/族群范畴,而与之相对,民族国家是“国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存在是为某个特定的民族提供统治疆域,并使之因此而获得其合法性”[2]。这也就是默认了,任何其他形式的国家都不是民族国家。
作者简介
帕萨·内斯·慕克吉(Partha Nath Mukherji):印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曾任印度塔塔研究所所长。出版著作有:People’s Rights: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State in the Third World(Sage Publications,1998),Methodology in Social Research:Dilemmas and Perspectives Essays in Honour of Ramkrishna Mukherjee(Sage Publications,2002),Indigeneity and Universality in Social Science:A South Asian Response(Sage Publications,2004)等。
李健:
马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