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能源基础设施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社会组织的尴尬处境需解困

  • 作者:常纪文 孙宝民出版日期:2016年06月
  • 报告页数:3 页
  • 报告字数:3477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绿色化与立法保障
  • 浏览人数:0    下载次数:1

文章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建立了环境共治的体制、制度和机制,发挥了社会组织的参与和监督作用,使环境法治的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新的《环境保护法》虽然赋予了社会组织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起诉权,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扩大解释,全国范围内符合《环境保护法》规定条件的社会组织多达700余家,但是,从现实来看,实施效果不容乐观。该法实施至今,社会组织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仅仅为7起,且主要为中华环保联合会、自然之友、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等著名组织提起或者参加,其他的社会组织数量虽然庞大,但基于组织的宗旨限制或者其他利害关系考量,要么不愿意管闲事,要么财力不足或者技术能力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持观望态度,远远未能达到环境法学界期待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井喷”状况。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阻力广、成本高、难
作者简介
常纪文:常纪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孙宝民:孙宝民,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