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连接东方与西方世界的海上贸易路线,早在1世纪前后就已较多被采用。西方世界在1世纪前后开始利用印度洋的季风,开辟从埃及通往印度的海路。同时,在东部海域,汉代开辟了由中国东南通往印度东海岸的海上贸易路线。于是,从东亚和中东地区两方面出发的海路,在印度衔接起来。从境外各地的考古发现来看,汉晋之际,由于海上航线的开辟,我国的陶瓷器已经随着人群的迁徙和商业贸易,开始向海外流散。西沙群岛礁盘上采集的六朝青釉罐和小杯,广东窖藏及墓葬中出土的波斯风格的金银器,以及银币等西亚文物在广东的发现,正是中国南方与波斯湾海路通航的物证。但是人们通常认为,陶瓷以商品面貌大规模出现始于唐代。晚唐、五代作为中国古代陶瓷外销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陶瓷产品风格及消费地域上,都同早期阿拉伯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简介
刘淼: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陶瓷考古、海洋考古、宋元考古。在《考古》、《厦门大学学报》和《考古与文物》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
胡舒扬: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