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海洋民俗文化节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文章摘要
海洋民俗文化是海洋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民俗,也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众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形成、传布和演变且为民众的日常行为服务。沿海居住、靠海生活的人们通过定期举行一些仪式、活动来祈求出海平安,祈祷出网丰收,感谢神灵庇佑等,这些仪式、活动一般都“固化”于年复一年的“年中行事”中的某一个固定的日子,每年在“年中行事”中,到了什么“日子”举行什么民俗仪式或特定的活动,都是“固定”的;其中一些较为重要的、举行的仪式或举办的活动较为隆重、具有某种共同性甚至是“全民性”的“日子”,就是“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举行特定的仪式、特定的活动,称之为“过节”。而大凡所有的“节”,都是社会性的,或是家庭、家族性的,或是村社性的,甚至是更大区域性的,由一定范围、一定社群“圈子”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共同参与”,具有集体性、“聚会”性,因而这样的“节”也往往称为“节会”。节会,是民俗文化事项最为集中“展示”、传承的一种有效形式和载体。民俗文化之所以形成,民俗文化之所以传播、相沿承继,就在于其以“节会”为载体,就在于其由人们以聚会的形式年年岁岁、家家户户来“过节”。我国作为海洋大国,海域辽阔,海岸线绵延漫长,大小岛屿众多,沿海、岛屿海洋社会人口众多,民族多元,地域文化多样,“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传统民俗文化极为丰富,民俗节会各色纷呈,多姿多彩,既是我国海洋社会人群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海洋文化丰富多彩的亮丽风景,同时也是我国当代海洋文化创新、创意发展的无尽的资源宝库。
作者简介
曲金良: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中韩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海洋发展研究院(教育部基地、国家985基地)学科负责人,山东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
田新科: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