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能源基础设施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与中国

文章摘要

宏观调控战略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一枝独秀,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比较而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英国用了差不多整个19世纪才使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2。5倍,美国在1870~1930年的60年间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3。5倍,日本在1950~1970年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6倍,而中国自1979年以来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7倍。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有什么规律?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了解中国经济增长本质的需要,也是充分把握中国宏观调控的必然要求,直接涉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与政策工具的选择。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理念,基本上沿袭了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思想。例如,通常把宏观调控看成“反周期”政策(尽管有时会加上结构调整和均衡发展等说法),而经济增长则被看成由宏观调控所带来的“副产品”,通常用“并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等来进行表述。一般认为只要管理好需求、处理好短期波动,经济增长就自然而生。事实上,随着新古典增长理论特别是新增长理论的发展,供给管理的增长政策逐渐为各国所接受,增长政策不再仅限于调节总需求,同时也包括了扩大总供给的措施。中国的经济增长政策同样需要充分考虑供给与需求层面的结合。本章将从经济增长的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层面和供给(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增长进行剖析,探讨经济增长政策的转变及其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作者简介
刘仁伍:男,1955年生于吉林,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省分局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政策与宏观金融管理。先后主持了多项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连续5年获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等奖,且在《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具有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