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在研发、制造和应用等方面的体现也成为衡量一国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高端智能制造水平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能。在国家出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基础上,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旨在加快推动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掌握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企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促进各项政策更好地落到实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与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等机构开展了“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制造业机器人实施状况”企业调研。该调查通过指定样本框和随机抽样、走访和电话调研,最终获得广东111家、江苏128家共计239家制造业企业数据,涵盖企业生产效率、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人力资源、政策扶持等维度共计143项指标。基于调查的科学性和调查省份的代表性,该调查数据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摸清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提高生产经营绩效、优化用工结构、抵御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疫情等社会不确定性方面影响的真实“底数”,并为政策制定部门进一步促进智能制造出台有效政策,提供了基于科学调查数据的决策依据。
本研究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表明: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不断扩大和能力素质不断提升,为智能制造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截至2020年底,超过60%的制造业企业在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原材料购销和产品生产配送以及客户关系维护等方面都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模式。财务效应方面,企业引进机器人或人工智能设备可以有效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疫情等社会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且能显著提升企业产值、利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人均效能。人力资源方面,企业引进机器人或人工智能设备对于企业组织架构、内部工作岗位、用工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来看,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的应用并非一定直接导致失业。人工智能与劳动力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替代和互补关系:低技能以及经再培训无法适应技术进步的劳动力存在被机器人或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但更多的中高技能型人才依然可以与先进技术共存,共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外,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政府应根据行业特色实时调整现有政策内容和结构,有效助推智能制造发展。
现将广东省和江苏省典型制造业企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调查的基本情况、数据分析与地方政策措施启示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