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本文是从大学兴起的角度对比世界不同文明, 总结出大学在中世纪的成功为后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具体梳理了为什么是在西方、为什么是在中世纪诞生了大学, 并探讨了大学的欧洲性和世界性是如何呈现在世人面前的, 以及作为共同价值的大学如何传遍世界。重新回顾历史,西方古典大学曾经能在神权与王权制度间实现纵横捭阖,成为各方势力竞相争取的对象;也有过黯淡,在中世纪后期教会的僵化控制下走入“冰河期”。但是欧洲的大学,在经历了沉沦后随着现代文明的崛起实现了凯旋,成为人类生活牢不可分的一部分。欧洲大学形成了一个机构、知识和制度的中心,今天世界上遍布各地的大学都是由对这个中心的效仿扩散而来的,如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认为的:“中心大学几乎都无一例外地位于中心国家,即那些人均收入高、技术发展水平高、学术传统深厚的国家,那些使用主要的世界性语言并拥有知识生活的所有基础设施的国家。”欧洲大学随着欧洲人的探险、商业贸易、传教与殖民运动逐渐传播至世界大多数国家,实现了从知识、仪式、理念、制度再到机构的扩散,其历史已经为世人所公认,“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于世界知识系统之外。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结构、科学与知识的基础以及知识结构在本质上都是西方的,而且已逐渐在世界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西方大学这种文明创造了现代人的时间与生命状态。
作者简介
李海龙:北京市人,教育学博士,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主要成果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刊物,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入选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社科优青”等人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