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金融机构在提供投融资服务时, 有可能因借款方行为而间接无意造成或加剧水污染、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长期环境问题,或者造成不平等包容、社会局势紧张和侵犯人权等社会问题。通过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可为减轻负面环境和社会影响做出贡献。政府政策和绿色消费选择有益于中国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抓住新的机遇。近年来, 传统行业不断提高在可循环经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投资。银行可以将环境和社会规则纳入传统金融产品中, 并从中获益, 避免遭受潜在损失。相反, 如果银行向无法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的企业提供贷款, 则可能会遭受严重声誉损失。银行也可以探索新的产品, 帮助预防或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建筑行业是绿色银行面临新机遇的典型案例。随着政府和公众对绿色建筑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要求的提高, 更多的人愿意为绿色产品和服务支付溢价, 提高了绿色房地产项目的盈利。生态环保、电子商务、新材料和新能源应用等行业正在崛起, 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拥有可观的市场潜力。这些变化也拓展了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它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绿色贷款、可持续发展基金、环境租赁、环境咨询和环境保险等形式提供金融服务。目前, 共建“一带一路” 国家绿色融资缺口巨大, 而中国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创新, 为中国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 绿色投资、弥补“一带一路” 绿色资金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 伙伴国家的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可以在中国发行绿色债券,直接为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市场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可以为伙伴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 帮助其构建自身的绿色金融体系。
作者简介
龙腾飞:龙腾飞,美华环境工程(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吕维菊:吕维菊,美华环境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国际事务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