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的感通思想有着两条鲜明的思想史脉络:一是易学传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建构理学的重要文本之一。“寂然不动”之理是“感而遂通”的根据和缘由,万物之感皆是“内感”,非自外来。落实到人的层面,人心有所偏私则具有局限,二程将“敬”作为工夫论,唯有无思无为才能感而通,区别于佛老的禅定静坐之法。二是春秋学传统,二程对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改造。《春秋》书灾异之事在于天人之理有相合之处,人事应该遵循天理,人行为与天的善恶之应,在于“气”。二程否定了孔子作《春秋》和麟之间奇妙的感应和互生关系,试图将符应和灾异理性化。把握住二程以理统贯天人关系的主线,是理解二程感通思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