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能源基础设施

日本商业健康保险监管体系研究导论

文章摘要

现代国家中,一个行业监管的方式、程度、架构等制度设计深刻影响着这一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内容。以政府为主体的监管内容既包括政府的规制——为行业行为划定边界,也包括政府的鼓励——为行业发展留出空间。就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而言,未来改革的取向无论是行政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政府监管体系的构建都牵动着行业发展的命脉,决定着行业创新与规范运行的活力。中国商业健康保险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医改以来,其产业发展与民生改革意义逐年凸显,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商业保险的政策定位发生“质的飞跃”。在行业监管方面,2006年《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的出台到2019年《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的修订以及各项具体监管政策的出台,都体现出国家对商业健康保险深化发展的渐趋重视与有意引导。2020年2月出台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更是提出把“加快建成多层级医疗保障体系”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

受制于商业健康保险在国内的有限发展,目前国家还没有针对商业健康保险更加系统、更为全面的制度性体系设计。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市场中的活跃主体,有必要先行一步,梳理发达国家在商业健康保险监管方面的体系设计、相关法规等,探索未来商业健康保险监管体系构建的经验性启示,可以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战略性支持。

日本商业健康保险监管体系的经验值得梳理借鉴。第一,日本是亚洲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相较欧美经济体,日本的制度建设与发展经验更受亚洲地区关注,中国台湾地区健康保险体系深受日本影响即为一例。第二,日本与中国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方面,本就有相似的制度背景,即都有一个覆盖全民的社会医保体系,在方方面面影响甚至限定着商业健康保险体系的演进。第三,日本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一定的保守主义特色,即对让部分资源按市场机制配置充满警惕,这类情绪同样可见于中国,并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包括医疗、医保在内的诸多行业的发展。因此,梳理日本商业健康保险监管体系的“放行”与“禁行”,及其随制度环境变化而发生的趋势性改变,可为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监管体系未来的发展提供诸多启示。

作者简介
朱恒鹏:1969年9月生,山东莱芜人。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财政部、人社部、国家医保局等多部门医改咨询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与公共政策、财政与国家治理等。近年来,主要关注公立医院改革、医疗与养老保障制度、医疗服务模式创新、药品流通和定价体制等。具有8年国企改革研究经验,进行16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跟踪研究,带队调研全国21个省区市数百个地区,形成政策设计、分析、评估报告逾百万字。承担国务院、中央深改办等机构委托课题,以及人社部、财政部、国家卫计委、工信部、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委托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等多项课题。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财政》《中国医疗保险》《世界经济》《国际经济评论》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李明强:哈佛大学健康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保险学学士、经济学硕士,美国健康险协会高级保险管理师。泰康保险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兼任泰康长寿时代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领域为健康经济学、健康保险、人口与健康科学、卫生政策、医疗筹资与支付等,曾在一流国际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成果。
昝馨:
张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