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能源基础设施

医学知识的发展与防疫方式的变迁:疫病传播理论与口罩使用的选择

文章摘要

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口罩使用这种流行病防控手段再次被社会各界热烈讨论。口罩的发展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源于何时、何地及健康者是否需要戴口罩存在诸多争议。目前,有关口罩的研究多为医学和实验文章,验证口罩是否具有防护效果,检验哪种佩戴方式以及何种材质的口罩防护效果更佳。2003年后,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涌现,阐释戴口罩的现象和文化内涵。就东亚各国而言,尤其是中国社会,皮特·贝尔(Peter Baehr)认为民众普遍佩戴口罩的现象与中国人“注重面子”的传统观念有关,“当多数人戴上口罩时,戴口罩便成了一种社会仪式、保护社区成员的责任和行为规范。简言之,口罩是一种社会群体成员交换责任的符号,是社会团结和协调一致的外化……面对非典型肺炎危机,戴口罩在社区成员间构建起了命运共同体”。而克莱尔·胡克(Claire Hooker)则将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人们普遍戴口罩看作“健康恐惧”、“流行病恐惧”和“社交恐惧”的外化,“大众媒体在流行病暴发初期通常是恐惧的放大镜,人们戴口罩的图片被广泛传播即为‘恐惧的标志’,这种行为某种程度上会造成社会分裂”。《口罩文化史》从公共卫生、文化、社会风俗视角切入,将口罩的历史“最早追溯到各种宗教祭祀中所使用的面具”,梳理了“口罩的中国历史”,“口罩的世界历史”及口罩的卫生、文化和政治属性,“口罩不仅是具有防护功能的专业用品,也是折射出不同民族文化和大众心理的一面镜子”。此外,也有学者尝试从医学史角度简述20世纪以来医用外科口罩的发展历程。约翰·斯普纳(John Spooner)从医学有效性视角考察了1897年至20世纪50年代医用口罩演变及其在手术室内的普及进程,并提出“医学进步战胜传染病的同时,慢性病成为主要的社会问题,医院内高龄病人数量增多,手术时长和规模增加,抗菌医用口罩的使用在减少医护、病床和资源浪费方面日益重要”。查尔斯·A.洛克伍德(Charles A.Rockwood)和唐·H.奥多诺霍(Don H.O’Donoghue)对医用口罩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为发明和试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口罩使用价值不断提高并开发新型口罩;20世纪40年代至今,口罩使用式微。“第三个阶段尤为重要,抗生素时代及各种特效药的研发,推迟了新技术和材料在医用口罩设计和生产上的应用。”2020年以来,中国历史学者着重探讨了医用口罩在中国兴起和使用的历史,张蒙和王雨濛基于史料分别撰文探讨了“伍氏口罩”诞生的历史渊源,陈鹏分析了卫生防疫口罩在近代中国的兴起和波折的历史进程及其所涉及的经济条件、医学知识、社会习惯和心理认知等因素。然而,学者鲜少从医学知识和理论演变的视角梳理医用口罩发展、普及和使用式微的历史进程。“历史知识的增长自以新的观念来改变旧的观念”,科学知识亦是如此,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医学知识具化为不同的医学和传染病理论:瘴气论、细菌学理论和飞沫传播理论、免疫理论。在医学理论的影响下,不同类型的口罩被发明和应用。20世纪中叶以来,“知识生产变得更具反思性”,在医学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1910年东北鼠疫以及1918年大流感两大“战疫”带来新的医学知识和观念,口罩使用逐渐普及。抗生素和免疫运动的推广造成口罩使用式微的同时,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口罩使用的意义。
作者简介
刘春燕:刘春燕,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讲师。
张勇安:张勇安,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