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鼠疫是鼠疫杆菌导致的烈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鼠类、旱獭等啮齿类动物,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与动物共患病。鼠疫不仅是当今国际传染病防治法中的两大甲类传染病之一,也是历史上对人类生命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疫病。由于其历史久远,不可避免地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不同的名称,比如黑死病、核瘟和百斯笃等。一般来说,plague是当今国际上指称这一疾病的普遍性名词,在人们一般性的认识中,往往会将鼠疫视为中国历来的称呼,而黑死病则被视为西方的历史名称,故有当代研究传染病的科学家认为这两种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中西之间对疫病认识的不同取向。而实际上,从中国疾病史的角度来看,鼠疫似乎并非中国传统的疾病概念,1930年代,陈邦贤就已在修订版的《中国医学史》之中指出:“鼠疫,新医学输入以后,始有鼠疫之名。”由此来看,“鼠疫”非但不是中国旧有的病名,而是一个新医学的概念,那么,情况究竟如何呢?由于鼠疫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巨大,国际史学界对于鼠疫史的研究十分丰富,就中国的情况而言,鼠疫史研究也可谓中国疾病医疗史研究的热点议题,20世纪后半叶以来,已出版的专门论述鼠疫的史学专著就已不下6部,论文更是不计其数,这些论著主要论述的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鼠疫的流行情况、影响及社会应对,同时,也有些研究会论及古代恶核、疙瘩瘟等病名与鼠疫的关系等问题,但只有很少的研究关注到“鼠疫”这一概念本身的历史。吴文清在朱建平主编的著作中从中医的角度论述了鼠疫病名的确立,曹树基和李玉尚则通过比较系统的史料梳理,探讨了“鼠疫”的出现。这些研究都清楚地说明了“鼠疫”一词最早出现于1890年左右出版的吴宣崇的《治鼠疫方》一书,在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民间已有痒子病、核瘟等诸多名称来称呼这一疾病,而后鼠疫之名开始流行。这些研究虽然已经明确地指出了“鼠疫”概念的源起以及当时其与多种相关概念并存的情况,但并没有从概念史的角度对这一概念从出现到确定通行地位的过程做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也未能具体地探究其内在的缘由和逻辑。另外,班凯乐较早有关近代鼠疫的专著虽然没有对鼠疫概念本身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但她也注意到中国医史在19世纪末就已开始使用“鼠疫”概念,并以中西比较的视角,注意到了概念背后的历史文化意涵。而多年来从事鼠疫史研究的林特里斯(C.Lynteris)则聚焦于鼠疫可在人与动物间传播的特质,对中俄边境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进行了考察,通过梳理不同的疾病专家在民族志基础上对鼠疫做出的研究和阐释,凸显了疫情发生地土著居民对鼠疫杆菌宿主动物的认识在鼠疫认识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表明了土著的地方性知识和殖民医学知识之间的紧张甚至对抗。他的研究虽然未曾对中文语境中的“鼠疫”概念本身进行探讨,但揭示了鼠疫的可视化媒介“鼠”对于鼠疫这一疾病概念确立(人们确立对鼠疫这种疾病的认识)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地方意义网络中不可忽视的地位。这提醒我们,“鼠疫”概念的形成并不只是汉语中多了一个新的词语那么简单,背后还蕴含新的疾病认知和不同知识体系之间复杂的关系,还有很大的进一步探究空间。不仅如此,除了鼠疫,像狂犬病、禽流感、猪流感和猴痘等类似的疫病名称,同样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新病名,而且出现的时间都晚于鼠疫,也就是说,由此出现了一种今天已为大家所熟悉的以动物之名来指称人类疫病的新的疾病命名方式。放在知识史的视域下,“鼠疫”不只是一种新的病名,还可能是一种反映瘟疫认知演变的新的疾病命名方式。那么,这一概念的出现与流行又有怎样的意义呢?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概念史和知识史的双重视角出发,对“鼠疫”概念出现和流行的来龙去脉及其意义做一探讨。
作者简介
余新忠:余新忠,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
田宇:田宇,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