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北京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学早期发展史(1919~1942)
文章摘要
北京协和医学院(下文简称“协和”)是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下文简称“霍普金斯”)为范本创建的,尤为强调教育、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医学模式。该模式实行院(附属医院)校一体制度,设置课程时加强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实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和临床能力。霍普金斯模式的成功移植使得协和成为中国现代医学的发源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医学教育、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如是评价协和:“其设备与人材,仍足称道,除造就医界中良好医师外,最大供(贡)献为促进全国医界之进步,提倡研究,提高程度,鼓励出版与昭示社会以科学医事之价值等。凡所成就,皆非金钱所能估计,而其对于全国之医学科学,影响尤大。”协和妇产科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随着这些人才向其他机构播散,现代妇产科学的理念和培养模式也在各地根植。可以说协和妇产科的建立和发展是现代妇产科学在中国传播和根植的缩影。前人关于协和妇产科学的考证散见于对协和的整体研究或者妇产科人物研究之中,尚未有对协和妇产科学整体情况的专门研究。本文结合档案、书信、回忆录、报刊等相关史料,系统梳理和考证从1919年马士敦(J.P.Maxwell)被任命为协和首任妇产科主任到1942年协和暂时关闭这一时期协和妇产科的教育、临床和科研相关工作,试图勾勒从协和管理层的谋篇布局到妇产科各项具体实践的全景图,展现协和妇产科的定位与特色,并总结其带来的影响。
作者简介
吴苗:吴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医学史、妇产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