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能源基础设施

战时营养保障体系的建立与中国营养学的建制化(1937~1945)

文章摘要

近代科学向中国移植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不同学科的形成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全面抗战时期,持久抗战的全面展开不仅对军事技术的引进、消化和提升产生着持续的推动作用,更是对战地保障和大后方建设的相关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在全民抗战这一特殊环境下的演进和发展。本文将讨论的营养学科的形成即是这一特殊环境的产物。持久战所造成的物质极端匮乏的局面使科学家各自从战前不同的相关领域汇聚到一起,为减少相持阶段的非战斗减员和解决大后方军民的基本营养保障问题而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他们在此期间所从事的战地调研、理论与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一同构成了战时中国营养学科形成的步骤和线索。笔者依据新近公开和发现的战时中国的档案资料,大致梳理出了中国营养学科在战时的建制化过程,通过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揭示和分析,从科学社会史的维度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不同发展形式,进而更深刻地领悟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作者简介
王公:王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舰:杨舰,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人文社科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