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堂与中国西医学教育的发展(1906~1916)
文章摘要
19世纪以降,基督教教会医学教育开启并奠定了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模式与基础。教会医学教育以高质量、高标准的办学特色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医学人才,推动了中国医学教育的早期现代化。本文通过对北京协和医学堂(Union Medical College,Peking)这一教会医学教育机构发展过程的梳理分析,管中窥豹,一探清末民初中国西医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同时也从侧面了解那个动荡时代的中国社会面貌。北京协和医学堂由传教士科龄(Thomas Cochrane)于1906年创办,是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PUMC)的前身。北京协和医学堂实际存在的历史并不长,从1906年正式开办到1916年被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仅有短短十年办学时间。但作为当时唯一一所得到清政府认可学位证书的教会学校和私立医学院,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北京协和医学堂是中国近代教会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能有效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西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境遇,丰富对教会医学教育的认知。通过对该医学堂的诞生背景、发展状况、教育制度、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活动和成效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总结协和医学堂的办学经验,反思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体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目前学界关于北京协和医学堂的研究较少,仅有极少数论文对其历史有所提及,对其历史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更多是对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协和医学堂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对其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丰富相关研究领域,对于推动中国医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崔军锋:崔军锋,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张绍鉴:张绍鉴,绍兴上虞区崧厦中学历史学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