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命维新: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中医进修学校的中医科学化
文章摘要
尽管医疗多元化对于今天的世界而言已不再陌生,中国的中医和西医两种官方医疗体系并行不悖的现象依然是少数,这方面中国政府对中医自始至终的扶持可以说举世闻名。不少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政策延续自革命战争时期部队医疗卫生对于中医的倚重,尤其在陕甘宁根据地时期,共产党已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医政策,主张团结、动员中医,推动中西医结合及中医科学化。加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连年战争,传染病流行,急需建设医疗保健队伍,西医不足两万而中医有几十万人的客观现实也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发动中医,与西医共同开展卫生事业,从而提出了“中医科学化、西医大众化”的方针。新中国成立伊始,北京中医学会于1950年2月开始筹备成立,经过几次筹备会议议定其主要任务是“在政府领导下,怎样使中医经过了学习在思想上得到了正确的认识,怎样接受科学理论以改进中医学术,怎样促进中西医团结而完成中医科学化”。同年3月13日,为帮助北京市持旧有执照的中医进修,以合法进入新中国的医疗体制,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也正式成立。中医体制化的行动就此开启。本文着重讨论1950~1954年以“中医学习西医”政策为主的这段时间里,北京中医进修学校的办学方针、教学概况及教学三年后的工作总结。关于中医学习西医的这段经历,坊间有很多批评,尤其将目标定为“中医科学化”“让西医化了的中医用科学方法去整理、提高中医学”,“这与其说是中医科学化,不如说是中医西医化”。也有人认为中医进修学校的推广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让中医“陷入了‘科学化’的怪圈”,令其妄自菲薄,一些学习西医的中医甚至改行西医。其实,当年已有中医界的有识之士,如方药中、万友生等知名专家撰文澄清“中医进修是否会使中医变成西医”的问题,在否定类似顾虑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中医科学化”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当年的“中医科学化”方针究竟体现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科学化”的?其对后来中医学术的发展有何影响?这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