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1995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贸易方式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一般贸易占总出口的比重由1998年的40。4%上升到2015年的53。56%(见图3。7),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使用一般贸易的方式参与出口活动。贸易方式不仅决定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Koopmanetal。,2012),也关系到出口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杜运苏,2014),因此引发了决策层和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从直觉上看,中国贸易方式的转变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密不可分,但是目前关于贸易方式决定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生产效率、融资约束等角度展开的(刘晴等,2013;ManovaandYu,2016),鲜有文献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角度对此进行解释。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为了鼓励出口,对加工贸易企业进口的中间品实行免关税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加工贸易企业较低的国内附加值率以及在国际市场上较低讨价还价能力的弊端开始凸显,转变贸易方式成为当前培育新的出口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为了深入地挖掘中国贸易方式转变背后的因素,有必要考察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贸易方式选择的影响。首先,本文将企业贸易方式选择与融资约束共同纳入一个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中,分析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与企业贸易方式选择的内在关系,并讨论融资约束对这种关系的影响。将贸易方式决定因素的研究重点从传统的生产效率、融资约束等角度转向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其次,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将中国加入WTO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使用倍差法,更加科学地识别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贸易方式的影响机制,并且进一步实证探讨了在中国这一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全的经济体中,融资约束对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贸易方式选择效应的影响。最后,本章从多个角度对理论模型的假说进行稳健性检验,以保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
作者简介
彭冬冬:经济学博士,2017年6月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专业,2017年9月至今,任职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生态文明教研部,研究方向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在《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国际贸易问题》《财经研究》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现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