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能源基础设施

债券市场信用风险

  • 作者:卜振兴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 报告页数:23 页
  • 报告字数:18354 字所属丛书:
  • 所属图书:中国债券市场:2021
  • 浏览人数:0    下载次数:1

文章摘要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底,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100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规模超过20万亿元,也居世界第二位。伴随着规模的不断增大,债券市场也在逐步走向成熟。打破债券市场的刚兑预期,推进债券市场的法制化、市场化成为普遍共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债券市场的违约率不断上升,信用风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从违约主体的背景看,债券市场的违约呈现以下明显的特点:一是违约主体的信用等级越来越高,并且很多高信用等级的主体发生违约后,其信用等级出现连续跨级调整,引发市场关注。信用评级机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因此受到质疑和挑战。二是违约主体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资产规模本是经营实力的代表,但是近年来,很多“大块头”的主体出现违约,让投资人发现资产规模不再是投资的“护身符”。三是国企违约增加。这对债券投资主体提出警示,良好的股东背景只是债券投资的重要参考,债券主体自身的经营水平才是决定债券投资是否安全的关键。四是民营企业是违约大户。这是债券市场出现违约以来的持续性特点,投资机构的偏好和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决定了民营企业违约率会长期高于国有企业。五是上市公司违约频发。上市公司的违约往往伴随着财务造假的问题,业绩亮眼的上市公司频频“翻车”,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的信誉和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六是城投不再绝对安全。频繁发生的技术性违约和非标违约,使城投的信仰受到冲击。不存在没有信用风险的信用债。

·从债券主体违约的原因看,宏观经济、金融周期、产业政策等外部因素是造成债券主体违约的重要原因;同时,经营主体自身的经营状况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公司治理不完善、业务盲目扩张以及财务状况频发预警,都是违约主体的典型特点。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部分受政策调整影响较大的行业和经营风险较高的主体会存在违约的风险。整体来看,2022年的债券市场违约压力仍然较大。

中国债券市场真正的起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后,为弥补由于分权而增加的财政赤字,我国于1981年启动国债的发行。以2005年央行下属的交易商协会开始发行短期融资券为标志,我国债券市场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万亿元,达到了114.28万亿元,是GDP的1.12倍,是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公司信用类债券规模超过20万亿元,也居世界第二位。

2014年之前,我国债券市场一直是零违约状态。2014年,“11超日债”因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成为国内首例实质性违约的公募债券,中国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就此终结。2015年,我国债券违约频繁发生,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国信用债市场的违约事件已漫延至所有债券类型,无论发行方式是公募还是私募,无论流通场所是交易所还是银行间,无论发行人属于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均发生多起违约,这意味着我国企业债券的违约,已经不是一个偶发性问题,而变成一个经常性现象。

作者简介
卜振兴:卜振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