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垦殖[1]作为历朝各代中央治理和开发边疆的重要举措,“乃移民于可耕未耕之地区,加以组织及管理,使之辟草莱为沃壤,化荒凉为村镇之事业也”。[2]垦殖关乎国安民利,除稳固戍边的军事目的外,更成为一项开发荒地、安辑流民和调剂人口的综合性社会经济政策,“凡土地之开发利用与人口之迁徙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地尽其利并调剂人地之关系者”。[3]垦殖在中国拥有悠久的传承,历史上各代统治者常采取移民实边及屯垦以巩卫国家疆土,增加边民的国家向心力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云南地处西南边部,虽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但开发较晚,多荒烟蔓草之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故历来是统治者实施垦殖政策,输入移民的重要区域。民国时期垦殖受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提倡,把“边疆屯殖,为今后建国第一等大事”,[4]以“边地开发屯垦与移民实边,为发展国民经济之重要方针”。
关键词:
作者简介
罗群:罗群,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