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报告(2018~2019)》分为总报告、国别与区域篇、专题篇。总报告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走过的五年取得了丰硕成果,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到共享蓝色机遇...展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报告(2018~2019)》分为总报告、国别与区域篇、专题篇。
总报告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走过的五年取得了丰硕成果,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到共享蓝色机遇的发展浪潮中,海丝建设规划与政策得以细化拓展和广泛沟通,海上联通空间布局延伸到“四洋联动”,海陆沟通与“一带一路”衔接加强,海洋经贸、投资、环境等领域合作有效推进,多渠道海洋人文交流协同拓展,多国各方正共筑四海融通的发展格局。同时,海丝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国际地缘政经博弈、共建国内部局势变动、海丝建设主观认知有待提升、外界理解认同差异、推进过程有待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海丝建设的实际效果与长远发展。面对这些问题,要推动海丝建设进一步走实走深,离不开大处着眼和小处着手的结合,需完善“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统筹海陆平衡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增进大国间政治互信;深化国别调查研究,加强政治生态沟通;拓展海丝公共外交,推进民心相通相向;科学评估海丝实践,循序渐进推动建设;统筹国内海丝行动,化竞争为协同合力。
国别与区域篇收录的第一篇报告指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与沿线国家做好对接,扩大务实合作,共享经济发展机遇,共同面对全球治理新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沿线国家对接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发展战略对接、机制对接、海外项目和企业对接、人文对接,同时指出对接合作领域是多种多样的;概括了与沿线国家对接的现状、特点及面临的挑战,给出了优化对接的建议:深化与沿线国家对接的制度化建设、优化现有的对接合作、促进与沿线国家对接合作的产业发展与产业链建设、打造依托对接港口合作的平台建设。第二篇报告指出,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之间的战略对接拥有了新的平台,相互合作因此拥有了新的动力。新形势下,为了充分发挥太平洋岛国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经济伙伴、政治依托和安全保障的战略作用,应从政治、经济、人文和机制建设等各个方面加强同太平洋岛国地区的对接,并以“一国一策”为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与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瓦努阿图等重点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第三篇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共同挑战,更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南太平洋地区作为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战略延伸区域,无论从地缘、安全还是发展角度,深入推进双方气候变化合作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近年来,中国与南太岛国通过利用现有国际机制和国际规则、发挥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加强高层访问、多方位援助等方式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呈现出合作机制与平台增多、合作行为体多元化及合作方式多样化等特点。与此同时,双方气候变化合作也面临着域内外国家反对论调的干扰、政策共识与项目落地之间存在差距、各国之间的协调不足缺乏整体性等挑战。未来,可通过扩大向南太岛国气候变化部门提供的发展合作规模、巩固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合作、加强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及推行综合立体的合作模式,推进我国与南太岛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务实合作。第四篇报告指出,2018年,马来西亚的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回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马两国合作经历了艰难起步、启动对接、合作稳步推进但间有杂音和当前的变革调整四个阶段。五年来,两国“五通”合作成效显著,无论是在东盟区域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列,但自马来西亚第14届国会大选以来,两国合作开始面临一些新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为新政府对于多个中资项目的停工审查、马当前内政外交发展思路的变化给两国未来合作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对此两国政府应该谨慎研判、务实应对,避免因各种分歧或误判而损害两国“一带一路”合作大局和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第五篇报告指出,中国与印度同为新兴经济体,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深化中印经贸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中分析了当前中印经贸合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了“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中印经贸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未来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对深化两国经贸合作提出了建议。第六篇报告指出,五年来,中国与印尼全面深化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双边贸易连创新高,相互投资不断增长,其他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富有成效。尽管“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印尼合作还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但鉴于两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努力,为两大战略对接以及两国经济合作缔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中国与印尼经济合作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专题篇收录的第一篇报告指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中国企业和机构等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遇诸多风险,为了更有效地保障中国企业和人员的海外利益,应做好海外风险与防控机制的对接。为此,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海外利益保护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为了更好地防控海外风险,中国政府决定建立“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国别风险数据库和重点区域风险预警机制即将面世。各领域专家分别从顶层设计、税务、法律和网络安全方面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第二篇报告指出,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是促进“贸易畅通”,构建“海丝”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重要内容。当前沿线各国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差异显著。进一步量化评估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国际经济效应的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均对沿线各区域的实际GDP、社会福利、进出口等产生正向激励,其中贸易便利化的作用更显著。从区域看,贸易自由化对南亚、东非、南非的进出口影响较大,贸易便利化对“海丝”各次区域进出口影响均十分显著,而二者均显著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和社会福利水平;从产业角度看,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沿线各国朝着各自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由于一些国家在贸易自由化、贸易便利化中呈正负相反的收益,因此两者同步推进是构建“海丝”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最优模式。第三篇报告指出,油气开发与能源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务实合作,增进彼此政治互信的有效途径。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成果显著。然而,受到与部分沿线国家能源发展规划不同、地缘政治以及部分沿线国家政局不稳等影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应把握沿线国家经济转型发展需要,主动推进油气产业合作,创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产业合作”模式,深挖沿线国家油气合作潜力,拓宽能源贸易合作渠道,并积极引导中资能源企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增强企业规避风险能力。第四篇报告指出,海洋地缘战略通道日益成为中国从近海走向远洋的关键。从中国整体地缘战略态势来看,中国的三个边缘海均受限于地缘战略通道。南海海域因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地理位置极其关键。同时,南海问题久拖不决,虽有缓和趋势,但仍错综复杂。南海地缘战略通道的开拓和维护可称为中国地缘战略通道策略的重中之重。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巽他海峡和望加锡海峡是南海海域进出的最重要水道,可以作为中国开拓南海地缘战略通道的核心节点。未来,中国可从构建多边合作机制、推进“依陆制海”思维的进一步扩展以及话语权建设三个层面推进中国南海地缘战略通道建设。第五篇报告指出,中东地区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节点,其环境安全问题应高度重视。中东资源蕴藏丰富、市场广阔、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巨大,但受到地缘政治、教派冲突、极端主义、恐怖袭击等安全因素的袭扰,该地区政治版图碎片化严重,政治局势持续震荡,非传统安全风险有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近一年来,域外大国在中东的争夺愈发激烈,叙利亚局势由内战转入战后利益分配期,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协议、迁馆耶路撒冷等冒进政策给地区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尽管地区局势纷繁复杂、暗流涌动,中国在过去一年与中东地区合力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歇。高层交往加频加密,顶层设计举旗定向,合作平台不断拓宽,机制保障落实到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地区国家各自的发展规划逐步完成对接。总体而言,中东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构建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非传统安全风险较其他地区仍处于较高水平;目前相关合作已就应对非传统安全风险预设一定的防范机制,但具体细则和危机处置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