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能源基础设施

跨境次区域合作与中国沿边产业空间分布

书 名: 跨境次区域合作与中国沿边产业空间分布

英 文 名:CROSS-BORDER SUB-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ND INDUSTRY IN CHINA

作 者:李天籽

I S B N:978-7-5201-4712-5

丛 书 名:东北亚研究丛书

关键词: 区域经济合作 沿边开放 中国 研究报告 国际合作

出版时间:

中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陆沿边省区经济虽然取得很大的发展,但与东部沿海等地区相比,对外开放度依然较低,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地区差距逐渐拉大,如何突破沿边地区发展的困境,是关系到我国区域经...展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陆沿边省区经济虽然取得很大的发展,但与东部沿海等地区相比,对外开放度依然较低,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地区差距逐渐拉大,如何突破沿边地区发展的困境,是关系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社会稳定、边境安全和民族团结的重大现实问题。而进一步提升沿边地区对外开发开放,在沿边地区培育经济增长极,进而带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2009年,中国政府批准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这是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立就是要通过先行先试,使之发展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和图们江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培育形成东北地区新的产业集聚地和重要增长极,为全国沿边地区参与跨境次区域合作提供经验和示范。

本书基于我国重大现实需要,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深入研究跨境次区域合作对我国沿边地区经济产业空间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例,探讨在我国沿边地区形成经济增长极的潜力和途径。

第一,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两国三地区的均衡模型,以此分析中国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对国内经济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通过数值模拟得出的结果显示,中国国内经济产业空间分布与境外国家的经济产业规模、国内运输成本、国内制造业资本密集度等因素有关,我国有实现多中心经济地理结构的可能性,在东部沿海地区已成为集聚中心的情况下,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沿边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成为次级经济中心的重要途径。

第二,研究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主要利用相关城市样本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从人口、对外经济、人均GDP、工业、工资等方面进行空间分析,结果显示:①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导致我国沿边地区在参与不同的跨境次区域合作中存在差异;②在相同的次区域合作内,不同的沿边地区由于比较优势不同,其各项指标空间差异明显;③沿边地区内部人口和经济有向省会及副省级城市、资源型城市集聚的趋势;④内陆边境城市优势并不十分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和带动作用有限。

第三,对我国沿边地区参与跨境次区域合作面临的壁垒因素和边界效应进行深入研究。结论表明我国沿边地区对外贸易和跨境合作面临较高的边界壁垒,边界效应在东北亚、东盟和中亚三个不同的跨境次区域间存在差别。

第四,分析对外开放等因素对中国沿边城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沿边城市经济功能的发展和转变。同时,我们特别注重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特殊的地位,利用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4个省区的15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县级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中国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内部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空间分布趋势及影响因素。

第五,探讨沿边地方政府行为。目前中央政府主导、沿边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是我国推动跨境次区域合作的主要模式,对内地方保护与对外开放合作是我国沿边地方政府行为的两个显著特征。本书通过简单的理论模型,说明这两种不同行为模式背后的动力机制,及对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影响。

第六,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案例,系统总结该地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产业结构、东部地区向该地区进行的产业转移以及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产业合作情况,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对外开放战略与对外合作模式,为全国沿边地区开放开发提供经验和示范。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