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是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大学共同创办的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系列年度研究报告的第四份报告。...展开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是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大学共同创办的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系列年度研究报告的第四份报告。
2014年的报告仍然关注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问题,并从环境污染源和碳排放源的角度,将环境污染治理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讨论。
2014年的报告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总报告;第二部分提出中国的低碳经济要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发展市场导向型的绿色低碳经济;第三部分介绍市场导向型的低碳产业发展,指出其成就与问题;第四部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分析,报告提出将碳减排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利用环境治理的法规、政策方法来减排;第五部分从全球价值链、国际贸易的角度分析中国与世界的碳排放源与碳泄漏问题,提出碳减排的合理分摊和国际合作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总报告指出:近年来,笼罩中国1/5国土的雾霾,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环境灾害,使中国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这些环境问题的集中大规模出现,使得中国民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转向健康安全、污染防治;而过多的碳排放、急速的能源消费增长和能源进口。总报告指出,新一届政府发出了最强音:“坚决向污染宣战。”但是,“向污染宣战”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还应当落在实处,变为行动。总报告就与节能减排、治理雾霾相关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优先的观念,树立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2)制定《环境与生态发展规划》;(3)极大地增加环境投资;(4)征收资源税、环境税(包括碳税)、房地产税等,用经济手段治理雾霾;(5)开展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疾病的病例研究;(6)支持市民的环保运动,形成全民保护环境的氛围;(7)像治理环境污染那样治理二氧化碳排放;(8)把环境保护的政府承诺纳入法律体系。(9)产能压缩和转移要严防碳泄漏。
《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发展市场导向型的绿色低碳经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是自上而下型、主要靠政府推动的。这一方面会在短期内带来大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计划经济式的“政府失灵”,太阳能的过快发展导致产能过剩就是一例。对此,《报告》第三章提出要应对日趋紧迫的资源环境压力,必须进一步通过改革激发更大的市场活力,以市场力量为主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加快发展。《报告》认为发展市场导向型绿色低碳经济,必须兼顾创造市场、引导市场、服务市场,做到三管齐下,即通过政府规制污染物排放、界定资源产权等创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通过价格、财政税收和金融保险等政策引导市场发展,通过维护公平竞争、搭建碳排放交易平台等为企业提供充分竞争和交易的机会,达到推动企业主动调整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治理行为、借助市场力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最终目的。《报告》第四章提出想要切实有效推进绿色治理,就需要“观念”、“制度”和“器物”三个层面的支撑和转变,分析了中国推进绿色治理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GDP至上的发展模式、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和市场作用发挥不足,“资源要素价格扭曲、缺乏公平竞争环境、环保监管不严”制约着绿色治理的深入开展,并提出推进中国绿色治理的政策措施。
《报告》的第三部分介绍了低碳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其中,第六章介绍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第三期改革的经过,并提出对中国构建碳市场的四点启示。第七章介绍了德国的工业变革和可持续能源发展中“能源转换”对德国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的影响。第八章分析了德国电力发展的经验,指出,德国价格分区模式为电力市场勾勒出一个新的市场设计草图,并总结了其对中国的启示。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探讨中国光伏和风电产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介绍了台湾的节能减碳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措施和成效,探讨了现行政策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制定节能减碳目标与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本年度报告继续关注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设。《报告》第十三章介绍了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设进展,以及其覆盖范围、交易产品、排放核算与报告方法、配额分配等关键技术问题。第十四章分析了湖北省重点行业碳减排差异,认为湖北的试点对于提高碳排放权交易的公平性和经济性,以较低的经济代价推动湖北省低碳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报告》的第四部分探讨了碳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治理。第十五章从中国节能减排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环境治理的全过程管理模式与节能减排的关系,阐述了环境治理全过程管理模式的不同环节对节能减排的作用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建议。第十六章总结了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主要环境政策包括碳税、FIT、排放量交易制度。第十七章介绍了日本的环境教育和实现低碳社会的一些具体行动及其成效。日本的经验表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市民自觉遵守的准则。
《报告》的第五部分是国际贸易与节能减排。最新研究显示,1/5~1/4的碳排放由贸易生产引致。第十八章应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公布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1997~2009),测算了各行业出口中的隐含碳;并基于Fisher指数分解方法,将出口隐含碳的变动分解为三种因素:总量、效率和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出口结构的调整降低了CO2排放;而效率提升的作用则不太显著;出口总量的增长是贸易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因素。第十九章采用WIOD数据库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及部门碳排放数据,建立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构建了消费碳排放核算目录,分析了全球消费碳排放及国际贸易中的转移碳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占到全球消费碳排放的20%,而这些贸易隐含碳主要是中国和BRIIAT生产和出口的,由北美和欧元区消费引起的。分析表明,中国碳排放的29%是由其他国家消费引起的。因此,《报告》认为,消费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建立对于国际气候谈判日益重要,应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配碳排放责任,从而改变全球消费模式,真正促进全球性的减排。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