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力供给和资本流入均受限的情况下,中国加速了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代表的自动化技术进步,这是转变经济增长动能、弥补劳动力供给短缺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应对措施之一。制造业机器人替代战...展开
在劳动力供给和资本流入均受限的情况下,中国加速了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代表的自动化技术进步,这是转变经济增长动能、弥补劳动力供给短缺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应对措施之一。制造业机器人替代战略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用工荒”,提质增效降低用工成本,减少能耗污染和安全事故等,是加快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机器人在替代制造业中低端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催生出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因为机器人需要人来研发、制造、应用和驾驭,而且机器人呼唤更具专业技术、更具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复合型高端人才,这也使高技能人才人力资本回报上升。这是产业升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应用和替代战略的现实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更是企业经营决策和劳动力行为选择变化的基础。
本书从技术进步驱动的经济增长史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制度变革与劳动关系变革纵向视角,横向比较自动化技术进步过程中,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在工业机器人应用和采纳战略上典型化特征,采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跨国分行业时间序列数据和中国制造业企业—员工匹配调查微观数据,以及笔者在江苏省和广东省实施的智能制造企业调查数据,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升级中,企业机器人应用的典型化特征与产生的效应,从企业和员工两方面来描述和评价了制造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并探究认为机器人替代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来自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总结了中国制造业企业机器人替代的一般趋势、典型特征及经济效应,提出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新岗位技能匹配及提高生产率和创新能力的机器人应用战略政策建议。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和发现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章从机器人技术进步的历史变迁视角,归纳和梳理机器人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以及由此对劳动关系的制度引起变革的历程。随着技术进步的飞跃,机器人及其技术应用逐渐走进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企业也开始将机器人引入生产过程中,用来完成一些重复的、危险性高的工作,这使得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更加安全,但同时也带来了企业内劳动关系的变化。机器人及其技术的应用,尚缺少完善的法律规定,同时也给劳动关系和劳动力市场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适当的制度调整来应对机器人及其技术应用带来的影响。
第二章使用企业层面的数据资料从理论和文献上探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给就业、人力资本回报带来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已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当前也经历着劳动力绝对数量下降、劳动力老龄化等人口结构变化,传统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这促使经济发展动能转换,走上创新驱动道路,远离“微笑曲线”的底端。人工智能技术已开始广泛渗入诸多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就业和经济增长带来史无前例的挑战与机遇。机器人的使用量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工作任务发生转变,本章将新技术革命与以往技术进步进行对比,阐明其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特殊之处。
第三章从基本理论、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三个角度梳理和分析了工业机器人与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关系。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颠覆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在此次技术革命中,中国第一次与其他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对未来中国发展将起到深远影响。制造业产业升级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相辅相成,一方面,制造业产业升级需要工业机器人助力,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等趋势影响,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新技术突破更是扩展了制造业范围,创造了新方向。各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出一定共性,对于工业机器人而言,人口因素推动增长,经济和科技提供支撑,后发国家增长更快。中国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总量飞速增加,人口和人力资本是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不同行业应用情况相差巨大。
第四章基于全球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应用的典型化特征事实及对中国典型智能制造企业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新技术主要通过扩大生产效率增长边界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来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工业机器人为例的新技术使用还会对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产生交互影响。首先,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典型事实进一步表明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一般制造业应用中产能过剩,而在附加值较高的零部件制造业中应用程度则相对不高。其次,不同国家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都基于本国产业比较优势,调查研究也进一步证实工业机器人产业中龙头企业的初始发展路径都基于相似产业背景。
第五章基于广东省和江苏省的问卷调查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分析总结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应用实施状况,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和能力素质在不断提升,为智能制造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引进机器人或人工智能设备可以有效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疫情等社会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且能显著提升企业产值、利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人均效能。企业引进机器人或人工智能设备对于企业组织架构、内部工作岗位、用工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有一定的影响,更多的中高技能型人才依然可以与先进技术共存,共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政府应根据行业特色实时调整现有政策内容和结构,有效助推智能制造发展。
第六章基于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制造业机器人实施状况调研数据分析机器人应用与就业的关系,阐述了机器人应用对就业可能存在的各种影响、机器人应用与劳动者工资的关系。工业机器人作为企业替代劳动力的技术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纾解其面临的“招工难”问题。在短期内,由于劳动合同的存在,“机器换人”直接影响员工的就业岗位需求,而直接减员使企业面临高昂的解雇成本,因此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岗位转换将被替代的员工转换至新的岗位。从长期考虑,政府可以为因机器人的引入而失业的群体提供失业保障,比如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失业保险,使其能在尽快实现再就业的同时解决生活问题。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可能会加剧企业间和企业内的收入不平等,健全基于要素市场的分配制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第七章从企业微观层面分析了机器人替代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下,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能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和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智能技术应用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需要依靠创新驱动保持制造业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力。在资本报酬递减规律下,依靠投资驱动产业发展难以为继,机器人替代既是趋势也是挑战。想要迈入世界高端制造业的行列,需要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掌握生产环节的自主核心技术,政府多方扶持企业创新活动,才能提升企业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
综上所述,本书基于对理论、国际经验和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应用的现实特征及趋势的研究发现,政策重点既要顺势而为,也要趋利避害,但必须重视加快推行制造业乃至全部劳动者的技能再提升战略,充分挖掘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口红利,同时做好机器人冲击低技能劳动者社会保障兜底工作,有效规避人工智能对低技能人群的就业和收入冲击,尽可能防范化解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风险。
收起